#11:城市里艺术地长出了农村

城中村=脏乱差的街道+拥挤的楼群+廉价的出租屋里的打工者?

不不,深圳南头古城,它让人看到的是:城中村+古城=一个艺术设计展览。

从去年年底开始,深港城市 / 建筑双城双年展在这里拉开序幕。它谈论的是城市的「家丑」,也是和你、我城市里每个人相关的公共话题。在这期节目里,我和去开幕式探访的徐驭尧聊了聊这个展览,以及与城中村有关的二三事。

对了,这个展览会持续到 2018 年的 3 月 15 日。如果你在深圳或是相近的地方,你可以去看看这个和你想象中有点儿不一样的城中村。

嘉宾

  • 徐驭尧: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研究生,政见团队成员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10:下雪天,杭州人的胃都被它承包了

前几天,杭州下雪了,相信你的朋友圈也被美丽的西湖雪景刷屏了吧。本期节目里,著名摄影师顾勇老师除了与我们分享他的拍摄生活,还讲述了杭州的特色小吃——「片儿川」「葱包烩」, 以及西湖边儿状元馆里不为人知的美食故事。

想要听懂片头杭州话什么意思,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针尖(zjianorg)。

嘉宾

  • 顾勇:浙江杭州人,摄影家,中国摄影界最高成就奖——中国摄影金像奖——获得者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9:摄影师镜头里,你不曾见过的佛系杭州

杭州,对很多人来说一定不陌生。但你了解灵隐佛像背后的故事吗?水下西湖又是什么模样?为什么老去的钢铁厂也值得被镜头记录?

这一期节目里,主播 Sonia 有幸请到著名摄影家顾勇老师来聊聊他镜头下的杭州,这座他深爱的城市,以及拍摄佛像、西湖、钢铁厂的影像故事。

顾勇老师曾在摄影讲座上说:「我早上四点钟起床,晚上九点钟上床,因为我长在西湖边上,生活在西湖边上,作为杭州人,我有责任让大家欣赏到西湖的美景。」

就这样,无论是清晨的空灵岸堤,还是雾霾中变了味道的天空与湖水,都曾被他的镜头记录下来。除了西湖,灵隐寺、杭钢,也是顾勇老师镜头里的杭州印记。

嘉宾:

  • 顾勇:浙江杭州人,摄影家,中国摄影界最高成就奖——中国摄影金像奖——获得者;三十余年摄影生涯,朝四晚九,用镜头记录最写意的杭州味道,是清晨最早一批和西湖一起醒来的人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8:给我未来的孩子

针尖主播 Sonia 朗读了诗歌《给我未来的孩子》,仅以此篇作为本季儿童主题节目的句号,也将这篇文章送给所有的孩子。

注:音频中所念题目「写给未来的你」有误,原诗选自作家张梅的书《夜色依然旧》,而非网传余光中先生所写。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7:人类学家告诉你真实的儿童福利院,以及被回避的性教育

2011 年,钱霖亮在浙江一家福利院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。在节目里,钱霖亮为我们讲述了福利院里孩童、保育员的真实状况,以及被回避的性教育问题:

  • 中国儿童福利院基本状况是怎样的?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福利院保育员?
  • 农村家庭寄养政策是什么?
  • 保育员怎样看待儿童的性意识、性萌动以及相关行为?
  • 「为你好」的体罚算不算虐待,这是文化的问题吗?
  • 女孩比男孩更早熟,保育员的对待方式也会不同吗?
  • 都说要提高保育员、幼师行业的福利待遇,提高到什么水平才算合适?
  • 「保育员妈妈」与福利院儿童的情感关系到底是怎样的?

对了,在节目最后,有一个关于保育员妈妈与福利院调皮小孩相互牵绊的小故事,真实而充满温情。

嘉宾:

  • 钱霖亮: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,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,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儿童福利和互联网人类学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6:摄像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性暴力的发生吗?

我们从幼儿园的监控技术说起,讨论了技术对儿童安全保护的作用,以及全面性教育等话题。你会听到:

  • 摄像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性暴力的发生吗?
  • 如果伤害已经形成,那么如何进行被性侵儿童的心理创伤治疗?
  • 什么是孩子的全面性教育(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)?怎样给孩子爱与自我保护教育?

在电影《嘉年华》里,小文说,「希望这样的事以后不会发生在我身上」。我们衷心希望,「这样的事」不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。

嘉宾:

  • 任珏:两性关系成长平台「爱黛说」(微信公众号:idcafe)创始人,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,两性关系学者,数字人类学家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5:儿童性教育并非不可说,更不等于恐慑

儿童性教育并非不可言说,更不等于出于过度保护进行的恐慑教育。

我们从儿童性教育的常见误区谈起,你会听到:

  • 在大人眼中,小孩子「不懂性」、「没有性」,也就没有性教育可言吗?
  • 为什么小男孩追着亲小女孩,也是性教育中需要扶正的小 bug?
  • 家长们经常用「大灰狼来了」之类的话来威慑儿童,这种「陌生人威慑」教育的问题在哪里?
  • 如何认识和预防熟人性侵?

嘉宾:

  • 任珏:两性关系成长平台「爱黛说」(微信公众号:idcafe)创始人,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,两性关系学者,数字人类学家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4:西北偏北——跟着民国历史大家重游故地

西北偏北,那里还有多少我们不了解的秘密?「北上南下」系列的最后一期,主播小水母带着历史学家顾颉刚写于 1939 年的《西北考察日记》上路,探索了两个神奇的地方:岷县和临夏。

本期节目中,你将听到:

  • 顾颉刚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西北
  • 岷县:国际药材中心观感;西北特色小吃
  • 临夏:文学作品中的河州;外国学者的田野观察;正在改造的八坊

书单:

  • 顾颉刚:《西北考察日记》
  • 张承志:《心灵史》
  • Erie, M. (2016). China and Islam. In China and Islam: The Prophet, the Party, and Law (Cambridge Studies in Law and Society, p. I)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(播客中引用部分为小水母翻译)

歌单:

  • 刘东明:〈西北偏北〉
  • 野孩子:〈黄河谣〉
  • 张诠:〈你可知道〉

全文链接:https://douban.com/note/641926144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3: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地方——平凉

提起大西北,可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雪山荒漠,森林山川、少数民族、贫困干旱、黄土高原,还有源源不断的民谣歌手。

但是,你听说过平凉市仁大乡杨后湾吗?这个在大比例尺地图上不会出现的名字,对于出生在那里的西北人,有哪些特别的回忆?

这一期,主播小水母和一位好朋友在咖啡厅聊了他的家乡——平凉,这个被人忽略的西北门户重镇。大家都叫他二师兄,以前做网络安全工作,现在在全国各地种茶叶,平时写剧本、写歌、看书。

这一期当中,你会听到,二师兄和我们分享他关于平凉的记忆:

  • 家族迁移历史
  • 水荒挑水
  • 种植苹果
  • 西夏王国的历史
  • 武侠小说中的塞外

之后,二师兄和小水母从平凉聊到了西北,尤其是河西走廊这一代的地貌、文化和人口多样性。

本期的纯音乐配乐由苏淼友情提供。苏淼其人,陕北榆林人,曾一度抑郁,通过音乐抒发开解自己,希望能够用音乐感染更多身边的人。

接下来的两期,主播小水母将会和鸽子一起,带你聆听另外两个旅游地图中极少提及的西北小城——岷县和临夏。

相关链接: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

#2:在大马讲华语,没你想的那么容易

杨紫琼、梁静茹、光良、阿牛、颜如晶、胡渐彪……给你五秒钟,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?

是的,他们来自马来西亚。他们用中文演电影,唱脍炙人口的歌曲,打妙语连珠的辩论;他们的口音听上去像台湾腔,但绝对不是奇怪的 ABC,而是正宗的马来西亚华人。

在大马,华人历史悠久。从明清时期下南洋的福建、广东移民,到近代的华人劳工,还有本地出生的土生华人(Peranakan)以及其所代表的娘惹文化,华人群体内部也可谓多元。而迄今没变的,是世世代代对中华文化的学习、传递和继承。

但在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下独立建国之后,华文教育一度被削弱。在大马讲华语,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。

在这期节目里,鸽子和小水母继续聊着她在大马的旅行,这一次从美食说起,看看在多元族群散居的马来西亚,在大马的华人是怎样的存在。

你会听到:

  • 娘惹侨生博物馆观感
  • 叻沙(Laksa)与饮食文化
  • 奇葩说与大马的华文教育
  • 华人的社会地位与历史背景

相关链接: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(zjianorg),也可以在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。如果你有想说的,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,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,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