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见八问

政见五年

用这25篇作品,回顾政见一路走来的五年

用这25篇作品,回顾政见
一路走来的五年

五年前的今天,2011年11月11日,政见CNPolitics正式上线。

“拆掉知识的高墙”、把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推介给大众,是我们一直肩负的使命。五年来,政见团队刊发、推送的各类作品已近千篇,涵盖的题材、体裁极其丰富。

对于一个以优质作品为生命线的团队来说,在五岁生日的时候,回过头来盘点那些曾经发布的作品,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。只有在作品中,才能看到团队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,才能看到团队在追求什么、坚持什么。

因此,我们在五年里的近千篇作品中,挑选出25篇,请读者与我们一道,循着这些作品来回顾政见的发展轨迹。我们曾经刊出的好作品,当然远远不止这25篇;但这25篇作品,可算得上是政见团队发展史的剪影。

这25篇作品,体现了我们如何在五年的时间里求新、求变、求突破,如何不断地拓宽视野、挖掘深度、尝试新的题材和体裁、积极回应时事热点。贯穿始终的,是政见团队为提升作品质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,是团队成员们对“社会科学科普”事业的执着热爱。

第一年

2011.11 – 2012.10

中国城市中产:一个“求稳怕乱”的阶级

陶郁

2011年,“中产阶级”在中国公共舆论空间还是一个新词汇。关于“中产阶级在中国政治进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”的讨论,也正方兴未艾。在今天回过头看,应该更能体会这篇文章承载的重大意义。

☞ 阅读全文

中国人也是歧视黑人的“种族主义者”?

陈仲伟

在这篇文章刊出之后的几年里,我们见证了舆论场中针对在华居留的非洲人的种种尖锐声音,也见证了“把黑人洗白”的洗衣机广告,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也因此显得更加力透纸背。

☞ 阅读全文

读图识政治|中国的左派与右派

方可成龚方舟

在政见团队成立之后的头两年里,信息图一直是政见的拳头产品。而这张作品,可能是政见出品的所有信息图中最著名的一张。它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知名度,许多人(包括许多目前的政见团队成员)第一次听说政见,都是因为这张图。

☞ 阅读全文

社会不平等真的会导致“火山爆发”吗?

缪莹

谈论中国的政治现实,不可能绕开这个问题。

☞ 阅读全文

读图识政治|图解中美苏民族政策

励轩卜书剑姚辰

政见团队出品的又一信息图精品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二年

2012.11 – 2013.10

中国的公共部门还不够臃肿?

刘岩川

一个貌似“惊人”的结论,融化在作者独特的、娓娓道来的文风里。

☞ 阅读全文

中国社会组织的两面性

杨鸣宇

关于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,政见团队介绍过不少。这篇综述整合了多项研究,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中的复杂性细致描绘出来,因此独具分量。

☞ 阅读全文

中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面临重重挑战

归宿

政见团队一直持续关注外交事务与国际关系议题,这篇是有代表性的力作。

☞ 阅读全文

中国研究为何被边缘化?

宿亮

政见团队的多数文章都着力介绍具体的经验研究成果,而这篇则一反寻常,针对“中国研究”这一领域在比较政治学内的地位进行整体讨论,引人深思。

☞ 阅读全文

维稳新手段:从抗议者的社会关系入手

袁幼林

“讲故事”的研究是好研究吗?倘若能从故事中以小见大,提炼出有穿透力的概念,从而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政治的整体理解,那这样的研究无疑是好研究。这篇速览介绍的,就是这样一个好研究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三年

2013.11 – 2014.10

告别打口时代: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年文化

于灵歌

从文化现象中看时代变迁,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沧桑感和怀旧情结。文中提到的歌手、乐队和歌曲,也足以组成一张展现中国摇滚乐发展起伏的经典歌单了。

☞ 阅读全文

“南稻北麦”真的导致了文化差异吗?

王绍达

这篇速览介绍的研究,发表在《科学》杂志上,并引起了很大争议。这篇速览不仅将该研究的争议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,更在“如何既浅白又严谨地介绍定量研究方法”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。

☞ 阅读全文

热点解读|燕京学堂引发的“英语授课”之问

曹起曈

2014年夏天,关于燕京学堂的争议持续发酵。这篇作品综合大量研究,深入讨论了争议之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☞ 阅读全文

政见访谈|李静君:中国政府“花钱买稳定”的逻辑

王韬

在“研究速览”之外,“学者访谈”也是政见团队常常推出的一种文字作品形式。五年来,已经有三十多位学者接受过政见团队的深入采访。李静君老师的这篇访谈,读下来让人颇有酣畅淋漓之感。

☞ 阅读全文

香港供水系统背后的政治角力

张烨

港台政治,也是政见团队关注的重要领域。这篇速览刊发之时,恰逢香港政治的关键转折时期;其中讨论的议题,到今天依然牵动许多人的神经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四年

2014.11 – 2015.10

韦伯错了吗? ——来自发展经济学的证据

王也

这篇原本是对当时社交媒体上一场论争的回应,但即使跳脱出这一背景来看,本文依然是难得的上佳之作:磅礴的文风、宏大的视野、深厚的功底,以及在“如何看待经典学术作品”这一问题上极为严谨的扬弃态度。

☞ 阅读全文

美国高校怎么教“马克思主义原理”?

张跃然

政见团队在微信时代第一篇阅读量破十万的原创文章。

☞ 阅读全文

天津为什么成为一座“没有新闻”的城市?

方可成

政见团队在微信时代第二篇阅读量破十万的原创文章,对于天津爆炸事件后媒体生态的独到分析。

☞ 阅读全文

社会学家可以协助谋杀吗?——关于研究伦理的争议

刘冉

“社会科学科普”的任务,不仅仅局限在向大家介绍具体的学术研究发现,而更是要带领大家反思“社会科学研究”这一活动本身所面临的种种深刻困境。在这方面,本文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。

☞ 阅读全文

从政之路,男女有别:女性更容易接手烂摊子,然后被撤换

刘冬舒

洪秀柱被国民党废止总统参选人资格之后的第二天,政见团队推出了这篇文章。在舆论场上有关“换柱争议”的讨论中,“性别与政治”的视角并不多见,好在政见没有缺席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五年

2015.11 – 2016.10

穆斯林在日本过得咋样?

尹月

这同样是一篇回应时事热点的佳作,用学术研究的成果驱散流言和迷思。

☞ 阅读全文

罗曼蒂克的性爱:每周啪啪啪几次最幸福?

马亮

2016年的情人节,不甘寂寞的政见团队推送了三篇专题文章,其中要算这一篇的画风突变程度最为剧烈。

☞ 阅读全文

你家小区的围墙为什么要拆了?因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范式变了

谭宏泽

“打开封闭式小区”的政策一出台,就引发了巨大争议。这篇将视野拉开,挖出了政策背后中国城市规划范式转变的历史逻辑,堪称“学术科普” 和“时事评论”二者属性的经典结合。

☞ 阅读全文

中国劳工运动会毁于精英主义吗?

赵蒙旸

一些政见团队成员,常常在文章中倾注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政治关怀。作为这类文章的优秀代表,这篇作品既体现了作者对某些现实问题所持有的鲜明立场,也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批判倾向,因此显得格外动人。

☞ 阅读全文

民主的丧钟已经敲响?

邵立

又是一个貌似“惊人”的结论。许多研究之所以意义重大,不在于其提供的证据和论述绝对地令人信服,而在于其提出的问题极其重要、引人深思。这篇文章介绍的研究正是如此。

☞ 阅读全文

政见八问:
五年时光,我们怎样走过

对于一个志愿者团队来说,能持续运转五年,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五年时光,我们付出了太多心血,收获了太多满足,历经了太多挣扎,也留下了太多遗憾。

作为反思和纪念,团队中的八位成员,回答了八个关于政见成长历程的问题:这五年来,政见在做什么?学术科普写作时如何把握专业和通俗的界限?什么样的内容是政见读者喜闻乐见的?政见的微信公众号如何涨粉?政见如何在体例中打造品牌形象?政见的播客栏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?五年来,政见面对着怎样的互联网环境?志愿者团队的生产力如何保持?

我们希望通过这八个问题,勾勒出政见发展轨迹的轮廓,为读者、也为我们自己。

政见八问

五年时光,我们怎样走过

第一问:

这五年来,政见在做什么?

方可成 · 政见创始人

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二问:

学术科普写作时如何把握专业和
通俗的界限?

邵立 · 政见观察员

对于“学术科普中专业和通俗之间的界限”这个问题,谈谈我写作过程中面对过哪些棘手的困难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三问:

什么样的内容是政见读者
喜闻乐见的?

徐驭尧 · 政见微信运营成员

为了制造点击量,你一定要知道,你的读者究竟是谁?文章的受众又是哪些人?

☞ 阅读全文

第四问:

政见的微信公众号如何涨粉?

张烨 · 政见编委会、微信运营成员

除了发稿、写报告、收集内部八卦以外,最大的(也是最不上心的)任务就是涨粉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五问:

政见如何在体例中打造品牌形象?

钱争予 · 政见设计师

2013年初春,寒假。我还在小心翼翼地为政见描一个新字标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六问:

政见的播客栏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?

王菁 · 政见播客主播

在很多时候,知识的传播是通过声音完成的。声音内容,同样应该是社会科学科普的重要媒介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七问:

五年来,政见面对着怎样的
互联网环境?

赵蒙旸 · 政见编委会、前微博运营成员

有区别的,永远是内容。只有内容,才可以被互联网记住。

☞ 阅读全文

第八问:

志愿者团队的生产力如何保持?

张跃然 · 政见编委会成员、观察员

政见团队沟通工作事宜的微信群,名字叫做“[跃然@你] CNPolitics 工作群”。

☞ 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