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西方观察中国?
来自社科青年学者的思考
五段不同的学术经历,带来的不仅仅是五种学术生涯的可能性
学术是什么?什么是学术?
在复旦兢兢业业学习的你,一定在某几个深夜里如此地追问。问题意识、研究范式,数据分析、田野调查,历史比较、政策研究……这些与社会科学难以割舍的词语,是每一个立志于学术的社科青年绕不开的话题。
做学术,是出国深造还是国内读研?这更是每一个学术青年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。2011 年,「政见 CNPolitics」成立,立志于「靠谱地谈论中国」。2015 年,政见携手五位社科青年学者一同来到上海,来到复旦。
在国外做学术是怎样一种体验?五位社会科学青年学者,不同的海外学习经历,迥异的专业学术背景,带来对于社会科学不同视角的考量。15 分钟演讲,5 分钟提问。五位讲者带来 100 分钟的头脑风暴,与我们一起交流:在西方语境下,我们如何学术地讨论中国?
从当记者到做学术
方可成
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生,原《南方周末》记者,政见团队发起人
在《南方周末》报社做了三年记者后,我告别了媒体圈,进入学术界。两年过去,博士生涯依然还有大半的路程在前方。不过,此时回看当初的选择,对比两种人生路径的异同,多少有所感触,可以与尚在选择道路的朋友们分享。
社科专业本科学术控的自我修养
张跃然
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准博士生
从问题意识的形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两方面,分享在本科阶段学术探索的经历和感悟。
本土博士如何在英文刊物上发表文章?
杨鸣宇
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。研究兴趣:官民冲突解决和中国的威权韧性
随着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,和整体竞争的加剧。本土社科博士更多地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研究可以说是大势所趋。作为过来人,希望能够分享一点自己的相关经验。使学弟学妹可以多一点信息,少一些困惑,更顺利的发表自己的研究。
研究社会科学需要多少数学基础?
王也
复旦大学数学学士,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,纽约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
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多少数学基础?理工科背景如何培养社科研究的感觉?复旦学长跟你分享他的人生经验。
从智库到大学
我为何最终选择了学术道路
刘含章
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。研究兴趣:威权的制度设计和公民政治行为
美国智库如何运转?年轻本科生或硕士生在智库的职业发展道路究竟是怎样的?本科时我对政策研究充满理想与热情,在华府智库的实习经历却最终把我引向学术研究的道路。希望与大家分享这当中的对比和感悟。